贛州形成行政區的歷史悠久。三國時期設置相當於市一級的行政機構——廬陵南部都尉。宋代分設南安、贛州兩個政區,簡稱「南贛」。又因地處贛江上游、江西南部,並於清康熙年間和民國初先後置分巡贛南道和贛南道,亦俗稱「贛南」。並且,在贛州還有一個特殊現象,那就是贛州城竟有人說柳州話。
那麼,隔這樣遠,柳州的語言是怎麼傳過去的?
據記載,柳州官話由中原官話演變而來,大約形成於元明之際。在歷史上,柳州城的居民大多屬於客籍,史載秦漢以來,不斷有中原湖湘士庶遷入。
然而,你可曾聽說過軍話?
軍話,顧名思義是駐守在某地官兵的通用語言,而不是當地通用的方言,但是,可能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某地方言相似。軍話起源於明朝,分布在:閩、浙、粵、瓊、桂等省。
明朝時期,政府會把大量的官兵,派到國家的邊陲海防,以及重要的軍事重鎮駐紮。但是,這些人到適婚年紀回不了家,就會選擇在當地結婚生子,或者攜妻帶子。日子久了,便融入當地,成為事實上的駐守移民。
但是,由於官兵和當地居民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在某地的官兵都會抱團自成一個小社會,好像孤島一樣,又被稱為「方言島」。明朝的官兵都是軍籍,和戶部管轄的民籍不一樣的是,他們歸都督府管轄,而不被普通的行政官員管理。在社會上的地位,也和平民截然不同。
但是,只要民戶中有一人為軍,這一戶民都會被劃成軍戶,會被要求去住指定的衛所。而當兵的那一個人是「正軍」,其他的兄弟則會被叫做「軍余」或者「余丁」,將校的子弟則是「舍人」。
這種制度是明朝特有的衛所兵制,它吸取了我國歷代屯田的經驗,參照北朝府兵創建。而也是守屯結合,才使得明太祖曾敢誇下海口:「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朝建立前的戰亂,使得明初有了大量的荒閑土地。而這些土地需要被政府分配利用起來,為了方便管理,便劃分給了衛所。所以,衛所便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即:軍屯。但是,衛所制度卻很嚴格,如果,衛所當地駐紮的一家人都死光了,不是從當地找人填充,而是回到這家人的祖籍,找他的族人填充。
衛所在一開始設立的時候,軍士要帶家屬一起去駐紮地。士守一地,家屬同守與寓兵於農,是衛所制度和駐地緊密結合的三大主要因素。很多衛所的駐地,從一開始設立,就被固定了下來。而管理衛所不只是管理軍士和軍余,還要管理數量眾多的家屬。
所以,都司衛所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它是軍事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相結合的產物。
慈溪市觀海鎮位於寧紹平原,在鎮區的西北角,卻有和周圍方言都不一樣的「燕話」。在這裡的衛所剛建立的時候,駐紮在這裡的軍事,都是來自臨縣餘姚的。但是,因為距離太近,很多士兵都逃回了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讓福建的福寧衛士兵去駐守。
而「燕話」,就是福建福寧衛的士兵帶過來的。
除此之外,當地人還有傳言說,是由戚繼光帶過來的。
現在在當地人群里會說燕話的,多數為60歲以上的老人,而中青年大多說的都不是很標準。到了更年輕的一代,會說的幾乎只是幾個常用詞語。因為,使用的人數少,也自帶了不少的神秘感,所以,圍繞它也生出了不少的傳言。
像什麼抗戰時期,使用燕話傳遞情報;虞治卿在上海證券交易市場,把燕話作為交易暗語等等。
眾所周知,贛州是客家的發源地和主要的聚居地。在這裡,客家人說的是客家話,但是,在城內卻有兩個城區說的是柳州話。而這,便不得不讓人心生詫異,柳州和贛州可是相隔千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軍戶遷徙過來而形成的方言島,這可能和軍戶移民「填水成島」有關。
在元末明初戰亂迭起的時候,贛南地區人口四去其三,十室九空,人口銳減。在明中期,又因為朝廷的腐敗,滋生出了嚴重的匪患。經歷了這樣的匪患,社會經濟的蕭條,更是導致人口流失嚴重。在這裡設置的衛所,人手嚴重不足,戰鬥力也不夠,只能從外面調大量的士兵過來,來解決當地的困境。
在贛州的衛所,從府志上看規模很大,要想把這個規模撐起來,從外面調進來的士兵,只能多不能少。同樣,從府志上可以看到,這裡調進來的士兵是廣西狼兵,也就是柳州狼兵。這些狼兵被抽調過來充入當地的衛所,並在這裡結婚生子,繁衍後代。
如果從柳州過來,就帶著家屬一起過來,而家庭里說的話,一定是柳州話。如果,從家鄉沒有帶家屬過來,在當地娶妻生子,那家庭裡面主要說的話,也一定是柳州話。因為舊社會,男人在家庭里佔據了絕對的地位,他們是家庭的一家之主。孩子是他的血脈延續,他一定不會允許自己的孩子忘祖,忘了自己的來處。所以,當地的客家話就被柳州話同化了,便有了這樣區域的方言島。
其實,柳州話不僅是一種地方文化的傳承,還是一個知識體系,它包含著很多的傳統文化,更是柳州悠久歷史的見證。而這,便是融入了血脈的文化,也是我們向外展示的最好名片。
參考資料:
【《柳州市志·方言志》、《衛所制度在元代的起源》、《明代的軍屯》】
柳州的方言怎麼傳到了贛州?這跟五百多年前的朱元璋有關
贛州形成行政區的歷史悠久。三國時期設置相當於市一級的行政機構——廬陵南部都尉。宋代分設南安、贛州兩個政區,簡稱「南贛」。又因地處贛江上游、江西南部,並於清康熙年間和民國初先後置分巡贛南道和贛南道,亦俗稱「贛南」。並且,在贛州還有一個特殊現象,那就是贛州城竟有人說柳州話。
那麼,隔這樣遠,柳州的語言是怎麼傳過去的?
據記載,柳州官話由中原官話演變而來,大約形成於元明之際。在歷史上,柳州城的居民大多屬於客籍,史載秦漢以來,不斷有中原湖湘士庶遷入。
然而,你可曾聽說過軍話?
軍話,顧名思義是駐守在某地官兵的通用語言,而不是當地通用的方言,但是,可能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某地方言相似。軍話起源於明朝,分布在:閩、浙、粵、瓊、桂等省。
明朝時期,政府會把大量的官兵,派到國家的邊陲海防,以及重要的軍事重鎮駐紮。但是,這些人到適婚年紀回不了家,就會選擇在當地結婚生子,或者攜妻帶子。日子久了,便融入當地,成為事實上的駐守移民。
但是,由於官兵和當地居民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在某地的官兵都會抱團自成一個小社會,好像孤島一樣,又被稱為「方言島」。明朝的官兵都是軍籍,和戶部管轄的民籍不一樣的是,他們歸都督府管轄,而不被普通的行政官員管理。在社會上的地位,也和平民截然不同。
但是,只要民戶中有一人為軍,這一戶民都會被劃成軍戶,會被要求去住指定的衛所。而當兵的那一個人是「正軍」,其他的兄弟則會被叫做「軍余」或者「余丁」,將校的子弟則是「舍人」。
這種制度是明朝特有的衛所兵制,它吸取了我國歷代屯田的經驗,參照北朝府兵創建。而也是守屯結合,才使得明太祖曾敢誇下海口:「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朝建立前的戰亂,使得明初有了大量的荒閑土地。而這些土地需要被政府分配利用起來,為了方便管理,便劃分給了衛所。所以,衛所便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即:軍屯。但是,衛所制度卻很嚴格,如果,衛所當地駐紮的一家人都死光了,不是從當地找人填充,而是回到這家人的祖籍,找他的族人填充。
衛所在一開始設立的時候,軍士要帶家屬一起去駐紮地。士守一地,家屬同守與寓兵於農,是衛所制度和駐地緊密結合的三大主要因素。很多衛所的駐地,從一開始設立,就被固定了下來。而管理衛所不只是管理軍士和軍余,還要管理數量眾多的家屬。
所以,都司衛所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它是軍事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相結合的產物。
慈溪市觀海鎮位於寧紹平原,在鎮區的西北角,卻有和周圍方言都不一樣的「燕話」。在這裡的衛所剛建立的時候,駐紮在這裡的軍事,都是來自臨縣餘姚的。但是,因為距離太近,很多士兵都逃回了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讓福建的福寧衛士兵去駐守。
而「燕話」,就是福建福寧衛的士兵帶過來的。
除此之外,當地人還有傳言說,是由戚繼光帶過來的。
現在在當地人群里會說燕話的,多數為60歲以上的老人,而中青年大多說的都不是很標準。到了更年輕的一代,會說的幾乎只是幾個常用詞語。因為,使用的人數少,也自帶了不少的神秘感,所以,圍繞它也生出了不少的傳言。
像什麼抗戰時期,使用燕話傳遞情報;虞治卿在上海證券交易市場,把燕話作為交易暗語等等。
眾所周知,贛州是客家的發源地和主要的聚居地。在這裡,客家人說的是客家話,但是,在城內卻有兩個城區說的是柳州話。而這,便不得不讓人心生詫異,柳州和贛州可是相隔千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軍戶遷徙過來而形成的方言島,這可能和軍戶移民「填水成島」有關。
在元末明初戰亂迭起的時候,贛南地區人口四去其三,十室九空,人口銳減。在明中期,又因為朝廷的腐敗,滋生出了嚴重的匪患。經歷了這樣的匪患,社會經濟的蕭條,更是導致人口流失嚴重。在這裡設置的衛所,人手嚴重不足,戰鬥力也不夠,只能從外面調大量的士兵過來,來解決當地的困境。
在贛州的衛所,從府志上看規模很大,要想把這個規模撐起來,從外面調進來的士兵,只能多不能少。同樣,從府志上可以看到,這裡調進來的士兵是廣西狼兵,也就是柳州狼兵。這些狼兵被抽調過來充入當地的衛所,並在這裡結婚生子,繁衍後代。
如果從柳州過來,就帶著家屬一起過來,而家庭里說的話,一定是柳州話。如果,從家鄉沒有帶家屬過來,在當地娶妻生子,那家庭裡面主要說的話,也一定是柳州話。因為舊社會,男人在家庭里佔據了絕對的地位,他們是家庭的一家之主。孩子是他的血脈延續,他一定不會允許自己的孩子忘祖,忘了自己的來處。所以,當地的客家話就被柳州話同化了,便有了這樣區域的方言島。
其實,柳州話不僅是一種地方文化的傳承,還是一個知識體系,它包含著很多的傳統文化,更是柳州悠久歷史的見證。而這,便是融入了血脈的文化,也是我們向外展示的最好名片。
參考資料:
【《柳州市志·方言志》、《衛所制度在元代的起源》、《明代的軍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