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一台玩具車自動販賣機前,一群小朋友圍著看熱鬧。4歲的銘銘挑了一輛紅色的跑車玩具,爸爸刷手機付錢。
銘銘剛從玩具出口把包裝盒拿出來,旁邊那群小朋友馬上圍上來,有一個和銘銘差不多大,但是明顯要胖許多的男孩在旁邊叫:「打開看看,給我看看是什麼顏色!」
銘銘說:「是紅色。」
男孩又大聲說:「藍色,我說是藍色的!」說著手已經碰到包裝盒,準備拿過來看個究竟。
銘銘媽媽見此狀,趕緊把銘銘抱起來,一邊走一邊說「我們出去再看。」
看見孩子「受欺負」,應該馬上帶孩子離開嗎?現在有一種現象很常見,無論是公園、小區廣場、遊樂館或是商場,一個孩子在外面玩耍交流時,身後總有一位家長,牢牢的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看見孩子受欺負,家長會升起濃厚的「保護欲」,有的家長會替孩子出頭,插手、甚至訓斥對方孩子。新聞上常常會看見遊樂場里,兩幫家長暴打一團,起因多半都是誰家孩子「欺負」了另一個孩子。
不過更多的家長會選擇溫和一點的方式,不想引起更大的紛爭,在孩子沒受到大傷害之前,趕緊扯個理由將孩子抱走。
想避免孩子受到傷害的心情,我們十分能理解,但是一見到孩子「受欺負」就離開,似乎也不妥。
01 孩子社交技巧得不到鍛煉
無論是上幼兒園,還是與外面小朋友玩公共設備,都是孩子們的社交過程。小朋友們都想玩新奇玩具,都想成為大人口中「最棒」的小朋友,不可避免會發生一些摩擦。
幼兒園裡有老師負責,在外遊玩有家長看護,6歲以前孩子之間的摩擦,通常都在可控範圍之內。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其實正是孩子成長需要面對的事情。
像銘銘媽媽這樣,趕緊把銘銘從「圍觀群眾」中「救」出來的做法,的確不會讓孩子受到傷害,但剝奪了銘銘自己處理這些矛盾的機會。
銘銘的社交技能得不到鍛煉,社交經驗無法積累,還還有可能強化了「膽怯」心理,導致孩子變內向,看起來越來越「弱」。
02 給「霸道」孩子貼標籤,破壞孩子之間關係
孩子上幼兒園,總有幾個小朋友特別「霸道」,愛搶玩具愛動手,其他家長也會悄悄地叮囑自己孩子「別跟他玩了」。
實際上,看起來很「霸道」的孩子,多半不是品質出現了問題。6歲以前的孩子表現得霸道,是行為習慣上的問題,他想要獲得感興趣的東西,或者希望得到家長老師的關注和表揚,做出了看起來是「欺負人」的舉動,但並不是他們主觀意願上想欺負其他小朋友。經常會聽幼兒園老師講「段子」:孩子之間發生搶玩具打鬧事件,放學後家長氣急敗壞鬧作一團,轉頭一看,倆孩子卻又嘻嘻哈哈抱在一起玩。
孩子上幼兒園,本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階段。如果隨意給「霸道」孩子貼上標籤,告誡自己孩子少跟他玩,無疑會破壞幼兒園裡的團結氛圍,也讓自己孩子少了一個小夥伴,於人於己都十分不利。
所以,看到孩子有「受欺負」的徵兆,不應該是想著讓把孩子圈養在無傷害的「真空」環境,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提高孩子的社交技巧。如何引導孩子01 不妨先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柯柯班上就有一個「霸道」孩子誠誠,可偏偏柯柯經常和誠誠在一起玩。起初,柯柯媽媽很擔心糾結,好幾次看到誠誠把柯柯手裡的玩具拿走,心下很著急,也想讓孩子躲著點。
一次,休息時候帶柯柯到樓下小區散步,剛好遇到誠誠。誠誠馬上跑過來,主動找柯柯玩,倆孩子迅速玩到了一起。玩玩具的過程中,誠誠果然處處都「占強」,不斷的搶柯柯手上的東西,還要告訴柯柯應該怎麼玩。
但是柯柯居然一點懊惱情緒也沒有,興趣盎然地觀察誠誠怎麼玩。久了之後,也會去把誠誠手裡的玩具拿過來,還會交流「你這樣不對,要這樣……」
觀察到這裡,柯柯媽媽終於是放下心來,原來自己孩子也並不是一味的在妥協退讓,只不過是有他們自己相處的節奏。
02 教會孩子溝通技巧和反抗手段
雖然6歲前的孩子,多半不是故意欺負人,但是仍然需要教會自己孩子處理這樣的摩擦和矛盾。
溝通技巧方面
如果玩具是自家的,可以根據孩子意願,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鼓勵他表達自己想法,「這是我的」;如果是自己的玩具,孩子願意分享,又或者是公共玩具,可以鼓勵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商量」。
「商量」是一項重要的溝通技巧,無論商量的結果如何,重要的是小朋友勇於表達想法,參與商量的過程。
反抗手段方面
有的小朋友因為家庭影響,確實可能脾氣急躁,再加上孩子下手沒輕重,搶玩具可能會升級為打鬧。
當孩子自己能感受到威脅時,需要樹立反抗意識:我受到傷害了,應該要自我保護。
·大聲表達自己被打疼了,制止打人行為,例如「你弄疼我了,不能打人!」;
·請老師幫忙溝通和協調;
·以及回家要告訴家長:這個行為不是為了請家長「出山報復」,而是讓家長隨時隨地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事前,別讓孩子憋在心裡,以免日後有更大的困難而不願訴說。
03 內向的孩子要給予情感支持
內向的孩子不善於流量情緒,通常會小心翼翼觀察周圍的反應。有時候玩具被搶,或者被「欺負」,顯得「訥訥的」。
有的家長會感嘆,為啥我的孩子這麼「弱」?甚至會對男孩冷嘲熱諷,抱怨孩子「沒骨氣」,要求孩子自己去「搶回來,打回去」。
面對「霸道」的同伴,孩子本就覺得不知所措,無疑更加深了怯懦心理,會喪失對父母的信任。
當內向孩子感到無助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情感支持,要讓孩子知道身後總是站著父母,才會有勇氣面對困難。
04 判斷形勢
當然,有些情況確實會複雜一些,不是單純的孩子之間的摩擦,家長要懂得判斷形勢。
一種情況,是對方有「熊家長」。
「熊孩子」的殺傷力是有限的,但若背後有一個縱容的「熊家長」,那破壞力就大增。公共場合遭遇到有「熊家長」站出來吆五喝六,沒必要失去理智和他們引發衝突。這種形勢屬於「該避讓」的類型。
另一種情況,「霸道」孩子長大,轉變為主觀上「欺負人」
隨著「霸道」孩子逐漸成長,其行為沒有得到家庭教育的有效糾正和引導,就會養成真正的「霸道」「自私」「愛欺負人」的情況。如果到了這一步,就很有可能發展成為大家敏感的「校園霸凌」問題。
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若依照上面所說,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顯然不合時宜。我們需要給孩子多方面的支持,盡量用理智的態度,去和對方家長、校方進行溝通。
事在人為,我們不能左右別人家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改變別人家孩子的行為習慣,但是我們可以儘力去保護自己的孩子,給他充分的安全感。
總之,孩子小時候有點摩擦和爭搶,都屬於正常現象,家長若過多插手,反而會剝奪孩子社交機會。但隨著孩子成長,面對的問題越來越複雜,我們需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和保護。HI,我是西卡弟弟,專註優質內容,助力快樂童年。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評論、轉發、收藏、點贊~與我一起說說育兒感悟。
「別跟他玩了」,看見孩子「受欺負」趕緊保護,這種做法對嗎?
在商場一台玩具車自動販賣機前,一群小朋友圍著看熱鬧。4歲的銘銘挑了一輛紅色的跑車玩具,爸爸刷手機付錢。
銘銘剛從玩具出口把包裝盒拿出來,旁邊那群小朋友馬上圍上來,有一個和銘銘差不多大,但是明顯要胖許多的男孩在旁邊叫:「打開看看,給我看看是什麼顏色!」
銘銘說:「是紅色。」
男孩又大聲說:「藍色,我說是藍色的!」說著手已經碰到包裝盒,準備拿過來看個究竟。
銘銘媽媽見此狀,趕緊把銘銘抱起來,一邊走一邊說「我們出去再看。」
看見孩子「受欺負」,應該馬上帶孩子離開嗎?
現在有一種現象很常見,無論是公園、小區廣場、遊樂館或是商場,一個孩子在外面玩耍交流時,身後總有一位家長,牢牢的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看見孩子受欺負,家長會升起濃厚的「保護欲」,有的家長會替孩子出頭,插手、甚至訓斥對方孩子。新聞上常常會看見遊樂場里,兩幫家長暴打一團,起因多半都是誰家孩子「欺負」了另一個孩子。
不過更多的家長會選擇溫和一點的方式,不想引起更大的紛爭,在孩子沒受到大傷害之前,趕緊扯個理由將孩子抱走。
想避免孩子受到傷害的心情,我們十分能理解,但是一見到孩子「受欺負」就離開,似乎也不妥。
01 孩子社交技巧得不到鍛煉
無論是上幼兒園,還是與外面小朋友玩公共設備,都是孩子們的社交過程。小朋友們都想玩新奇玩具,都想成為大人口中「最棒」的小朋友,不可避免會發生一些摩擦。
幼兒園裡有老師負責,在外遊玩有家長看護,6歲以前孩子之間的摩擦,通常都在可控範圍之內。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其實正是孩子成長需要面對的事情。
像銘銘媽媽這樣,趕緊把銘銘從「圍觀群眾」中「救」出來的做法,的確不會讓孩子受到傷害,但剝奪了銘銘自己處理這些矛盾的機會。
銘銘的社交技能得不到鍛煉,社交經驗無法積累,還還有可能強化了「膽怯」心理,導致孩子變內向,看起來越來越「弱」。
02 給「霸道」孩子貼標籤,破壞孩子之間關係
孩子上幼兒園,總有幾個小朋友特別「霸道」,愛搶玩具愛動手,其他家長也會悄悄地叮囑自己孩子「別跟他玩了」。
實際上,看起來很「霸道」的孩子,多半不是品質出現了問題。6歲以前的孩子表現得霸道,是行為習慣上的問題,他想要獲得感興趣的東西,或者希望得到家長老師的關注和表揚,做出了看起來是「欺負人」的舉動,但並不是他們主觀意願上想欺負其他小朋友。
經常會聽幼兒園老師講「段子」:孩子之間發生搶玩具打鬧事件,放學後家長氣急敗壞鬧作一團,轉頭一看,倆孩子卻又嘻嘻哈哈抱在一起玩。
孩子上幼兒園,本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階段。如果隨意給「霸道」孩子貼上標籤,告誡自己孩子少跟他玩,無疑會破壞幼兒園裡的團結氛圍,也讓自己孩子少了一個小夥伴,於人於己都十分不利。
所以,看到孩子有「受欺負」的徵兆,不應該是想著讓把孩子圈養在無傷害的「真空」環境,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提高孩子的社交技巧。
如何引導孩子
01 不妨先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柯柯班上就有一個「霸道」孩子誠誠,可偏偏柯柯經常和誠誠在一起玩。起初,柯柯媽媽很擔心糾結,好幾次看到誠誠把柯柯手裡的玩具拿走,心下很著急,也想讓孩子躲著點。
一次,休息時候帶柯柯到樓下小區散步,剛好遇到誠誠。誠誠馬上跑過來,主動找柯柯玩,倆孩子迅速玩到了一起。玩玩具的過程中,誠誠果然處處都「占強」,不斷的搶柯柯手上的東西,還要告訴柯柯應該怎麼玩。
但是柯柯居然一點懊惱情緒也沒有,興趣盎然地觀察誠誠怎麼玩。久了之後,也會去把誠誠手裡的玩具拿過來,還會交流「你這樣不對,要這樣……」
觀察到這裡,柯柯媽媽終於是放下心來,原來自己孩子也並不是一味的在妥協退讓,只不過是有他們自己相處的節奏。
02 教會孩子溝通技巧和反抗手段
雖然6歲前的孩子,多半不是故意欺負人,但是仍然需要教會自己孩子處理這樣的摩擦和矛盾。
溝通技巧方面
如果玩具是自家的,可以根據孩子意願,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鼓勵他表達自己想法,「這是我的」;如果是自己的玩具,孩子願意分享,又或者是公共玩具,可以鼓勵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商量」。
「商量」是一項重要的溝通技巧,無論商量的結果如何,重要的是小朋友勇於表達想法,參與商量的過程。
反抗手段方面
有的小朋友因為家庭影響,確實可能脾氣急躁,再加上孩子下手沒輕重,搶玩具可能會升級為打鬧。
當孩子自己能感受到威脅時,需要樹立反抗意識:我受到傷害了,應該要自我保護。
·大聲表達自己被打疼了,制止打人行為,例如「你弄疼我了,不能打人!」;
·請老師幫忙溝通和協調;
·以及回家要告訴家長:這個行為不是為了請家長「出山報復」,而是讓家長隨時隨地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事前,別讓孩子憋在心裡,以免日後有更大的困難而不願訴說。
03 內向的孩子要給予情感支持
內向的孩子不善於流量情緒,通常會小心翼翼觀察周圍的反應。有時候玩具被搶,或者被「欺負」,顯得「訥訥的」。
有的家長會感嘆,為啥我的孩子這麼「弱」?甚至會對男孩冷嘲熱諷,抱怨孩子「沒骨氣」,要求孩子自己去「搶回來,打回去」。
面對「霸道」的同伴,孩子本就覺得不知所措,無疑更加深了怯懦心理,會喪失對父母的信任。
當內向孩子感到無助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情感支持,要讓孩子知道身後總是站著父母,才會有勇氣面對困難。
04 判斷形勢
當然,有些情況確實會複雜一些,不是單純的孩子之間的摩擦,家長要懂得判斷形勢。
一種情況,是對方有「熊家長」。
「熊孩子」的殺傷力是有限的,但若背後有一個縱容的「熊家長」,那破壞力就大增。公共場合遭遇到有「熊家長」站出來吆五喝六,沒必要失去理智和他們引發衝突。這種形勢屬於「該避讓」的類型。
另一種情況,「霸道」孩子長大,轉變為主觀上「欺負人」
隨著「霸道」孩子逐漸成長,其行為沒有得到家庭教育的有效糾正和引導,就會養成真正的「霸道」「自私」「愛欺負人」的情況。如果到了這一步,就很有可能發展成為大家敏感的「校園霸凌」問題。
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若依照上面所說,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顯然不合時宜。我們需要給孩子多方面的支持,盡量用理智的態度,去和對方家長、校方進行溝通。
事在人為,我們不能左右別人家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改變別人家孩子的行為習慣,但是我們可以儘力去保護自己的孩子,給他充分的安全感。
總之,孩子小時候有點摩擦和爭搶,都屬於正常現象,家長若過多插手,反而會剝奪孩子社交機會。但隨著孩子成長,面對的問題越來越複雜,我們需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和保護。
HI,我是西卡弟弟,專註優質內容,助力快樂童年。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評論、轉發、收藏、點贊~與我一起說說育兒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