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努力是自我成長道路上唯一可控的內在要素。
暢銷書《異類》《刻意練習》也在強調: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們更要相信努力的力量而不是天賦。
馬修•薩伊德的《天才假象 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也告訴我們:所謂「天才」的成功,無一例外,都是長時間刻意練習的成果。
除了進一步證實努力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天才假象》還告訴讀者一個更為重要的認知:我們的努力不是為了成為天才,而是為了終身成長。
馬修•薩伊德自己就是「終身成長」理念的學習者與踐行者。他憑藉自學考入牛津大學攻讀多門學科: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並且都已一等成績畢業;他還是英國乒乓球名將,新聞界舉足輕重的「年度體育記者」;同時也是《泰晤士報》知名專欄作家;不僅如此,他已出版暢銷書《黑匣子思維》……
馬修•薩伊德在《天才假象》中圍繞「終身成長」,從內而外講述了反饋思維、成長型思維、「雙重思想」對於個體成長的重要性。
當我們選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後,要在努力的過程中用這三個指南時時鞭策自己。一、主動尋找反饋,從反饋中尋求進步關於反饋對於學習者的重要性,已經有很多科學驗證,這裡不再贅述。
馬修•薩伊德自己就是主動尋找反饋的受益者。1992年,他在中國教練陳新華的指導下練習乒乓球。
陳新華教練告訴他:「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就永遠不知道你的哪些動作是對的。」陳新華教練教他學習正手擊球法。在兩個月的時間裡, 馬修•薩伊德的訓練就是在練習—反饋—練習的不斷循環中進行。最終,他正手連續擊球的速度與準確性有了質的飛躍。從15個到200個的飛躍,實現了至少10倍的提升。
馬修•薩伊德總結了反饋的力量:「反饋就是火箭燃料,將推動知識的習得過程。沒有反饋,再多的練習也不會令你出類拔萃。」
既然反饋這麼重要,那麼怎麼做才能獲得有效反饋呢?
相信我們都知道教育學家波爾加培養三個女兒成為國際象棋大師的故事。波爾加這樣培養女兒們的棋藝:研習著名國際象棋大師間的歷史性對弈。
具體做法是,棋手完全複製前人比賽的情境,擺好棋子,每走一步就與大師的走法進行對比。分析:大師為什麼這麼做?他是如果推理的?對整個棋局他是怎麼規劃的等等。
馬修•薩伊德建議的這個方法跟齋藤孝教授在《規劃力》 中提到的逆推法本質是相似的: 「通過利用優秀的規劃力所做的成品來看透規劃力。」
運用到寫作上,我們學寫書評,想要獲得大的進步,可以借鑒這個方法:選擇優秀書評和自己寫的進行對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從而取得進步。二、培養成長型思維,保持內在動機有了反饋,好比給成長安裝了檢測器,隨時發現問題,即時解決,從而獲得提高。
但反饋,主要是在外力推動下保持進步。更糟糕的是,有時候反饋會起到相反的運用。
為了始終保持學習動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中的核心主題。馬修•薩伊德在《天才假象》中引用了《終身成長》的很多案例來說明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習者相信努力而不是天賦,他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發揮內在潛能、提升智力和能力。即使中途失敗,也能敢於面對失敗並且從中獲益,相信「失敗是卓越的必經之路」,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實現更進一步的成長。
愛因斯坦的這番話便是對成長型思維很好的說明:「如果我試了一萬種方法都不湊效,這不算失敗,我也不會氣餒,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是朝成功又近了一步。」
和成長型思維相對的就是固定型思維,固定型思維者認為智力能力都是天生的,做不好一件事就是因為我天生不適合做這件事;成功的時候則會把原因歸於「我本來就很聰明」。
很顯然,成長型思維才是促使我們長期堅持下來底層邏輯。
然而,懂得了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擁有了它;也不能誤認為這兩種思維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換句話說,即使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也有固定型思維的時候。所以,重點是我們要刻意培養成長型思維。
遺憾的是,馬修•薩伊德並沒有在《天才假象》中告訴我們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的方法。不過,我們可以運用他的暢銷書《黑匣子思維》中闡述的方法。
我們可以在行進的過程中像飛機一樣給自己安裝一個「黑匣子」,細緻記錄自己的思考、步驟、策略、結果等各個環節,比如用一本筆記本完全足夠。
如果出現失敗,便可以打開「黑匣子」,分析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並且在以後的過程中排除掉這些錯誤因素。這才是面對失敗的理性做法。
從敢於面對失敗到分析失敗原因再到排除錯誤因素,培養成長型思維是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持續前進,堅持也便變得不再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困於當下的失敗與成績,一直朝著終身成長目標邁進。三、運用「雙重思想」,為心靈護航除了外在反饋與內在成長型思維,我們在選擇不斷成長的道路上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呢?
馬修•薩伊德順建議我們一定要學會運用「雙重思想」,他說:「無論是對於一流運動員還是其他領域的精英而言,成功的取得都離不開雙重思想」。
那麼,什麼是「雙重思想」呢?
馬修•薩伊德借用了《1984》中奧威爾對「雙重思想」這一術語的介紹:「雙重思想是指有人具備一種能力,能夠在腦海里同時持有並接受兩種相違背的信念……事實不合時宜時,當事人可將其忘卻,而有需要時,當事人又會將其從遺忘的角落裡拽回,並需要記多久就記多久……所有這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六次大滿貫得主尼克、法爾多描述「雙重思想」就是這樣一種狀態:擊球時,對自己的弱點有清醒的認識,並且要評估失敗的可能性。在充分考慮好之後開始擊球時,就要摒棄掉所有消極因素,從不質疑、迷之自信地擊球。
泰格•伍茲便是「雙重思想」這種心理操控能力的擁有者。可以說,這種能力成為保證他一次一次勝利的有力武器。
馬修•薩伊德把這種狀態稱之為「非理性樂觀主義」。事實證明,在這種狀態下的發揮也是最好的。
除了保證最好的發揮,「雙重思想」還有一個重要的運用就是防止「死機」。
馬修•薩伊德結合多位出色的運動員與自己發揮失常的經歷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死機是一種個體處在壓力環境下神經系統失靈的現象」。
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
如何防止臨場發揮失常?運用「雙重思想」。
馬修•薩伊德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2002年冬奧會鹽湖城500米速滑首場比賽臨近時,21歲的英國速滑選手薩拉•琳賽一直在喃喃自語:「只是速滑而已!」「只是速滑而已!」
這個舉動另很多人不解。
因為薩拉•琳賽為了這次比賽已經艱苦練習了4年,這是她的奧運會處女秀,也可以說,這是她的生命。可她為什麼要給自己強調「只是一場速滑而已」?
因為4年前她曾經經歷過「死機」,她在為自己減壓。結果出乎意料的精彩,這一次比賽,她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排名。並且通過這樣不斷練習心理操控能力,她在4年後的都靈奧運會上躋身世界前8。
她用的方法就是「雙重思想」。韓國麥肯錫公司創始人赤羽雄二在《終身成長行動指南》中提出的兩個原則:「設法建立自信」和「培養樂觀心態」也在強調終身成長過程中心理調控能力的重要性。
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良好的心態可以說是成功的關鍵。不然,一旦心理平衡,再好的水平也發揮不了作用,等待我們的只能是本可以避免的失敗。練習心理操控能力,運用「雙重思想」,才能做好成長路上的心理護航。
過去的10年,你可能在一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做著機械式的工作。回望過去儘是蠻荒;展望未來,仍是當初的模樣。你困惑煎熬,始終找尋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10年後,你在驀然間醒悟一生不能如此荒廢。你開始尋找,開始實踐,開始想著突破。可是行走路途中發展困難重重,荊棘遍地,成長的道路越走越焦慮。
如果你處在這樣的狀態,不妨看看《天才假象》。它告訴我們:我們的努力不是為了成為天才而是為了終身成長。那麼,請我們每一位心向成長者:選擇正確的方向,並能做到及時反饋、培養成長型思維、運用「雙重思想」,做一名終身成長者。
你想要的生活,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與你不期而遇。
我們的努力不是為了成為天才,而是為了終身成長
心理學家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努力是自我成長道路上唯一可控的內在要素。
暢銷書《異類》《刻意練習》也在強調: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們更要相信努力的力量而不是天賦。
馬修•薩伊德的《天才假象 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也告訴我們:所謂「天才」的成功,無一例外,都是長時間刻意練習的成果。
除了進一步證實努力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天才假象》還告訴讀者一個更為重要的認知:我們的努力不是為了成為天才,而是為了終身成長。
馬修•薩伊德自己就是「終身成長」理念的學習者與踐行者。他憑藉自學考入牛津大學攻讀多門學科: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並且都已一等成績畢業;他還是英國乒乓球名將,新聞界舉足輕重的「年度體育記者」;同時也是《泰晤士報》知名專欄作家;不僅如此,他已出版暢銷書《黑匣子思維》……
馬修•薩伊德在《天才假象》中圍繞「終身成長」,從內而外講述了反饋思維、成長型思維、「雙重思想」對於個體成長的重要性。
當我們選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後,要在努力的過程中用這三個指南時時鞭策自己。
一、主動尋找反饋,從反饋中尋求進步
關於反饋對於學習者的重要性,已經有很多科學驗證,這裡不再贅述。
馬修•薩伊德自己就是主動尋找反饋的受益者。1992年,他在中國教練陳新華的指導下練習乒乓球。
陳新華教練告訴他:「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就永遠不知道你的哪些動作是對的。」陳新華教練教他學習正手擊球法。在兩個月的時間裡, 馬修•薩伊德的訓練就是在練習—反饋—練習的不斷循環中進行。最終,他正手連續擊球的速度與準確性有了質的飛躍。從15個到200個的飛躍,實現了至少10倍的提升。
馬修•薩伊德總結了反饋的力量:「反饋就是火箭燃料,將推動知識的習得過程。沒有反饋,再多的練習也不會令你出類拔萃。」
既然反饋這麼重要,那麼怎麼做才能獲得有效反饋呢?
相信我們都知道教育學家波爾加培養三個女兒成為國際象棋大師的故事。波爾加這樣培養女兒們的棋藝:研習著名國際象棋大師間的歷史性對弈。
具體做法是,棋手完全複製前人比賽的情境,擺好棋子,每走一步就與大師的走法進行對比。分析:大師為什麼這麼做?他是如果推理的?對整個棋局他是怎麼規劃的等等。
馬修•薩伊德建議的這個方法跟齋藤孝教授在《規劃力》 中提到的逆推法本質是相似的: 「通過利用優秀的規劃力所做的成品來看透規劃力。」
運用到寫作上,我們學寫書評,想要獲得大的進步,可以借鑒這個方法:選擇優秀書評和自己寫的進行對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從而取得進步。
二、培養成長型思維,保持內在動機
有了反饋,好比給成長安裝了檢測器,隨時發現問題,即時解決,從而獲得提高。
但反饋,主要是在外力推動下保持進步。更糟糕的是,有時候反饋會起到相反的運用。
為了始終保持學習動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中的核心主題。馬修•薩伊德在《天才假象》中引用了《終身成長》的很多案例來說明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習者相信努力而不是天賦,他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發揮內在潛能、提升智力和能力。即使中途失敗,也能敢於面對失敗並且從中獲益,相信「失敗是卓越的必經之路」,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實現更進一步的成長。
愛因斯坦的這番話便是對成長型思維很好的說明:「如果我試了一萬種方法都不湊效,這不算失敗,我也不會氣餒,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是朝成功又近了一步。」
和成長型思維相對的就是固定型思維,固定型思維者認為智力能力都是天生的,做不好一件事就是因為我天生不適合做這件事;成功的時候則會把原因歸於「我本來就很聰明」。
很顯然,成長型思維才是促使我們長期堅持下來底層邏輯。
然而,懂得了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擁有了它;也不能誤認為這兩種思維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換句話說,即使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也有固定型思維的時候。所以,重點是我們要刻意培養成長型思維。
遺憾的是,馬修•薩伊德並沒有在《天才假象》中告訴我們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的方法。不過,我們可以運用他的暢銷書《黑匣子思維》中闡述的方法。
我們可以在行進的過程中像飛機一樣給自己安裝一個「黑匣子」,細緻記錄自己的思考、步驟、策略、結果等各個環節,比如用一本筆記本完全足夠。
如果出現失敗,便可以打開「黑匣子」,分析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並且在以後的過程中排除掉這些錯誤因素。這才是面對失敗的理性做法。
從敢於面對失敗到分析失敗原因再到排除錯誤因素,培養成長型思維是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持續前進,堅持也便變得不再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困於當下的失敗與成績,一直朝著終身成長目標邁進。
三、運用「雙重思想」,為心靈護航
除了外在反饋與內在成長型思維,我們在選擇不斷成長的道路上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呢?
馬修•薩伊德順建議我們一定要學會運用「雙重思想」,他說:「無論是對於一流運動員還是其他領域的精英而言,成功的取得都離不開雙重思想」。
那麼,什麼是「雙重思想」呢?
馬修•薩伊德借用了《1984》中奧威爾對「雙重思想」這一術語的介紹:「雙重思想是指有人具備一種能力,能夠在腦海里同時持有並接受兩種相違背的信念……事實不合時宜時,當事人可將其忘卻,而有需要時,當事人又會將其從遺忘的角落裡拽回,並需要記多久就記多久……所有這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六次大滿貫得主尼克、法爾多描述「雙重思想」就是這樣一種狀態:擊球時,對自己的弱點有清醒的認識,並且要評估失敗的可能性。在充分考慮好之後開始擊球時,就要摒棄掉所有消極因素,從不質疑、迷之自信地擊球。
泰格•伍茲便是「雙重思想」這種心理操控能力的擁有者。可以說,這種能力成為保證他一次一次勝利的有力武器。
馬修•薩伊德把這種狀態稱之為「非理性樂觀主義」。事實證明,在這種狀態下的發揮也是最好的。
除了保證最好的發揮,「雙重思想」還有一個重要的運用就是防止「死機」。
馬修•薩伊德結合多位出色的運動員與自己發揮失常的經歷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死機是一種個體處在壓力環境下神經系統失靈的現象」。
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
如何防止臨場發揮失常?運用「雙重思想」。
馬修•薩伊德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2002年冬奧會鹽湖城500米速滑首場比賽臨近時,21歲的英國速滑選手薩拉•琳賽一直在喃喃自語:「只是速滑而已!」「只是速滑而已!」
這個舉動另很多人不解。
因為薩拉•琳賽為了這次比賽已經艱苦練習了4年,這是她的奧運會處女秀,也可以說,這是她的生命。可她為什麼要給自己強調「只是一場速滑而已」?
因為4年前她曾經經歷過「死機」,她在為自己減壓。結果出乎意料的精彩,這一次比賽,她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排名。並且通過這樣不斷練習心理操控能力,她在4年後的都靈奧運會上躋身世界前8。
她用的方法就是「雙重思想」。韓國麥肯錫公司創始人赤羽雄二在《終身成長行動指南》中提出的兩個原則:「設法建立自信」和「培養樂觀心態」也在強調終身成長過程中心理調控能力的重要性。
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良好的心態可以說是成功的關鍵。不然,一旦心理平衡,再好的水平也發揮不了作用,等待我們的只能是本可以避免的失敗。練習心理操控能力,運用「雙重思想」,才能做好成長路上的心理護航。
過去的10年,你可能在一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做著機械式的工作。回望過去儘是蠻荒;展望未來,仍是當初的模樣。你困惑煎熬,始終找尋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10年後,你在驀然間醒悟一生不能如此荒廢。你開始尋找,開始實踐,開始想著突破。可是行走路途中發展困難重重,荊棘遍地,成長的道路越走越焦慮。
如果你處在這樣的狀態,不妨看看《天才假象》。它告訴我們:我們的努力不是為了成為天才而是為了終身成長。那麼,請我們每一位心向成長者:選擇正確的方向,並能做到及時反饋、培養成長型思維、運用「雙重思想」,做一名終身成長者。
你想要的生活,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與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