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實時徵文用時刻提醒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曹魏滅亡的原因晉代魏室,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世家大族擁戴司馬氏。曹爽集團的骨幹大都是魏室姻親和擁曹派功臣後裔,代表皇族,成員多年少氣盛,既有革新的思想,也有紈袴的生活作風,被稱為浮華派。他們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多不成熟,缺乏經驗。司馬懿集團多元老重臣,骨幹大多是政治老手,可稱之為持重派。曹爽敗在司馬懿手下,絕不是偶然的。曹操出身「贅閹遺丑」的宦官之後,在東漢末名聲不好。東漢黨錮之禍的罪魁就是宦官集團,受害黨人都是世家大族的名士。所以曹氏代漢受到世家大族的抵制曹操先後殺邊讓、孔融、崔琰等士人,亦激起世家大族心理的不平。司馬懿
曹代漢,施行九品官人法,才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司馬懿本身是世家大族,階級根基比曹氏優越。司馬氏的姻戚也都是當時的世家大族。曹氏父子不僅出自「贅閹遺丑」,而且姻戚也都寒微。兩相比較,在當時世家大族眼裡,自然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曹爽集團的夏侯玄曾與司馬懿辯論,建議限制州中正品評論人的權力,以打破門閥的壟斷。司馬懿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夏侯玄的建議,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維護門閥士族利益,擴大司馬氏集團的階級基礎。司馬氏集團的勝利,可以說意味著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發展和門閥制度的確立。曹操
其二,曹魏政權政苛刑酷,人心未孚。司馬氏父子從公元249年至262年,在短短的13年中屢誅大臣,三次鎮壓擁曹派鎮將的反抗,輕而易舉地把曹魏的政治勢力徹底摧垮了。因為曹氏用權詐篡漢,又政苛刑酷,統治未能根植民心。曹氏政權既得不到世家大族的多數支持,又失去人民的擁護,所以未到三國統一就滅亡了。政治上曹操屢興大獄,軍事上攻城屠民,留下殘虐的名聲。曹操大規模屯田,用軍事編製,嚴刑管束,屯民是沒有絲毫自由的農奴。其「士亡法」規定,軍士或屯田士逃亡,罪及妻子,乃至滅族。司馬懿
「士亡法」是殘酷的軍法,屯田民既為軍事部伍,亦受此法約束,所以屯田民常常以逃亡的消極方法來表示反抗。公元264年,司馬昭廢除屯田,就是爭取民心的一大措施。公元263年,鍾會伐蜀,吳人問張悌說:「司馬氏得政以來,連遭鎮將反對,百姓未服,今又大眾征蜀,兵勞民疲,莫不是步吳王夫差的後塵?」張悌說:「你說得不對。曹操功蓋華夏,威震四海,但他靠的是權謀詐術,人民迫於壓力,並不心服。曹曹叡時,刑罰繁多,徭役沉重,東西征伐,沒有安寧的時候。司馬懿父子多次立功,掌權之後,減免百姓的一些沉重負擔,關心他們的疾苦,民心歸於他們已經很久了。張悌
所以淮南三次反叛(指王凌、母丘儉、諸葛誕),腹心之地並未擾亂;曹髦被殺,四方也未騷動。司馬氏任賢使能,各盡其心,統治根基已經鞏固了。張悌論司馬氏必能得勢,蜀國必亡,吳人不信,沒多久,一如張悌所料,蜀滅晉興而代魏。完全可以與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等人並列,是一個對歷史有貢獻的時代英雄張悌字巨先,荊州襄陽人,時為吳國的屯騎校尉,後官至丞相,晉伐吳時,戰死疆場。司馬氏集團本是門閥世族的代表,由於他們要取代曹氏政權,所以不得不對內政實施一些改良,如罷屯田、去苛稅,用以爭取民心;對外積極籌劃滅蜀、滅吳的戰爭,加速了統一過程,非只是代魏而已。淮南三叛
司馬懿長期經營,奠定了西晉基業。縱觀司馬懿,他的前半生沒有多大建樹,與他的同輩郭嘉、劉曄相比,似乎是大器晚成。他不同郭嘉、劉曄為帝王之師,而具有更深沉的政治思慮,也具有更大的野心。司馬懿師法曹操,野心隨時局的變遷而不斷膨脹。他善於審時度勢,以擁護曹氏父子代漢而發跡於政治舞台,又傾全力與太子曹丕為友,把目光放在長遠未來。曹操曾警告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不幸被曹操而言中。曹操欲加害司馬懿,曹丕「每相全佑,故免」。郭嘉
可以說,沒有曹丕就沒有司馬懿。曹氏父子挾漢獻帝號令群雄而取代了漢室,司馬氏祖孫三代挾曹魏三少帝而經營了西晉基業。漢、魏、晉的相繼禪代,恰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種以權詐取政權的世風影響了宋、齊、梁、陳,可謂深遠。始作俑者曹操,繼之者司馬懿。毫無疑義,司馬懿是繼曹操之後最大的權謀家。在三國後期,司馬懿在鬥爭中已成長為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政治上粉碎曹爽集團,剪滅擁曹派,奠定了西晉建立的基礎。漢獻帝
在經濟上,司馬懿建置軍屯,以後司馬師、司馬昭又繼續大力推行,在淮南、關中廣儲糧餉,為北方統一南方建立了物質基礎。在軍事上,司馬懿防吳抗蜀,積累了經驗,為司馬昭先蜀後吳的戰略調整準備了條件。儘管司馬昭滅蜀後由於司馬炎急於稱帝而延緩了滅吳的行動,但總的歷史進程,卻因司馬氏集團的勃興而加速了三國的統一。從漢末群雄紛爭到三國歸一統,曹操和司馬懿是前後輝映的兩個重要歷史人物。因此,司馬懿的名字,。
為何司馬氏的興起意味著曹魏的滅亡,曹魏滅亡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系作者實時徵文用時刻提醒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曹魏滅亡的原因晉代魏室,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世家大族擁戴司馬氏。曹爽集團的骨幹大都是魏室姻親和擁曹派功臣後裔,代表皇族,成員多年少氣盛,既有革新的思想,也有紈袴的生活作風,被稱為浮華派。他們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多不成熟,缺乏經驗。司馬懿集團多元老重臣,骨幹大多是政治老手,可稱之為持重派。曹爽敗在司馬懿手下,絕不是偶然的。曹操出身「贅閹遺丑」的宦官之後,在東漢末名聲不好。東漢黨錮之禍的罪魁就是宦官集團,受害黨人都是世家大族的名士。所以曹氏代漢受到世家大族的抵制曹操先後殺邊讓、孔融、崔琰等士人,亦激起世家大族心理的不平。
司馬懿
曹代漢,施行九品官人法,才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司馬懿本身是世家大族,階級根基比曹氏優越。司馬氏的姻戚也都是當時的世家大族。曹氏父子不僅出自「贅閹遺丑」,而且姻戚也都寒微。兩相比較,在當時世家大族眼裡,自然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曹爽集團的夏侯玄曾與司馬懿辯論,建議限制州中正品評論人的權力,以打破門閥的壟斷。司馬懿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夏侯玄的建議,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維護門閥士族利益,擴大司馬氏集團的階級基礎。司馬氏集團的勝利,可以說意味著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發展和門閥制度的確立。
曹操
其二,曹魏政權政苛刑酷,人心未孚。司馬氏父子從公元249年至262年,在短短的13年中屢誅大臣,三次鎮壓擁曹派鎮將的反抗,輕而易舉地把曹魏的政治勢力徹底摧垮了。因為曹氏用權詐篡漢,又政苛刑酷,統治未能根植民心。曹氏政權既得不到世家大族的多數支持,又失去人民的擁護,所以未到三國統一就滅亡了。政治上曹操屢興大獄,軍事上攻城屠民,留下殘虐的名聲。曹操大規模屯田,用軍事編製,嚴刑管束,屯民是沒有絲毫自由的農奴。其「士亡法」規定,軍士或屯田士逃亡,罪及妻子,乃至滅族。
司馬懿
「士亡法」是殘酷的軍法,屯田民既為軍事部伍,亦受此法約束,所以屯田民常常以逃亡的消極方法來表示反抗。公元264年,司馬昭廢除屯田,就是爭取民心的一大措施。公元263年,鍾會伐蜀,吳人問張悌說:「司馬氏得政以來,連遭鎮將反對,百姓未服,今又大眾征蜀,兵勞民疲,莫不是步吳王夫差的後塵?」張悌說:「你說得不對。曹操功蓋華夏,威震四海,但他靠的是權謀詐術,人民迫於壓力,並不心服。曹曹叡時,刑罰繁多,徭役沉重,東西征伐,沒有安寧的時候。司馬懿父子多次立功,掌權之後,減免百姓的一些沉重負擔,關心他們的疾苦,民心歸於他們已經很久了。
張悌
所以淮南三次反叛(指王凌、母丘儉、諸葛誕),腹心之地並未擾亂;曹髦被殺,四方也未騷動。司馬氏任賢使能,各盡其心,統治根基已經鞏固了。張悌論司馬氏必能得勢,蜀國必亡,吳人不信,沒多久,一如張悌所料,蜀滅晉興而代魏。完全可以與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等人並列,是一個對歷史有貢獻的時代英雄張悌字巨先,荊州襄陽人,時為吳國的屯騎校尉,後官至丞相,晉伐吳時,戰死疆場。司馬氏集團本是門閥世族的代表,由於他們要取代曹氏政權,所以不得不對內政實施一些改良,如罷屯田、去苛稅,用以爭取民心;對外積極籌劃滅蜀、滅吳的戰爭,加速了統一過程,非只是代魏而已。
淮南三叛
司馬懿長期經營,奠定了西晉基業。縱觀司馬懿,他的前半生沒有多大建樹,與他的同輩郭嘉、劉曄相比,似乎是大器晚成。他不同郭嘉、劉曄為帝王之師,而具有更深沉的政治思慮,也具有更大的野心。司馬懿師法曹操,野心隨時局的變遷而不斷膨脹。他善於審時度勢,以擁護曹氏父子代漢而發跡於政治舞台,又傾全力與太子曹丕為友,把目光放在長遠未來。曹操曾警告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不幸被曹操而言中。曹操欲加害司馬懿,曹丕「每相全佑,故免」。
郭嘉
可以說,沒有曹丕就沒有司馬懿。曹氏父子挾漢獻帝號令群雄而取代了漢室,司馬氏祖孫三代挾曹魏三少帝而經營了西晉基業。漢、魏、晉的相繼禪代,恰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種以權詐取政權的世風影響了宋、齊、梁、陳,可謂深遠。始作俑者曹操,繼之者司馬懿。毫無疑義,司馬懿是繼曹操之後最大的權謀家。在三國後期,司馬懿在鬥爭中已成長為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政治上粉碎曹爽集團,剪滅擁曹派,奠定了西晉建立的基礎。
漢獻帝
在經濟上,司馬懿建置軍屯,以後司馬師、司馬昭又繼續大力推行,在淮南、關中廣儲糧餉,為北方統一南方建立了物質基礎。在軍事上,司馬懿防吳抗蜀,積累了經驗,為司馬昭先蜀後吳的戰略調整準備了條件。儘管司馬昭滅蜀後由於司馬炎急於稱帝而延緩了滅吳的行動,但總的歷史進程,卻因司馬氏集團的勃興而加速了三國的統一。從漢末群雄紛爭到三國歸一統,曹操和司馬懿是前後輝映的兩個重要歷史人物。因此,司馬懿的名字,。